翻页   夜间
谷歌中文网 > 汉末小人物 > 第29章 求学应氏 上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谷歌中文网] https://www.gugezw.com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应家是汝南大族,作为故司隶校尉应奉的儿子,应劭传承家学称得上当世大儒。在泰山郡守任上击败过青州黄巾军,因为曹操父亲在境内被杀弃官逃到袁绍这里。袁绍授他军谋校尉的虚职没什么实权,没事做就在家里教育子侄,给《汉书》作注顺带写写地理书《风俗通》;听说最近受朝廷诏命又开始撰写《汉官仪》。

    应该是接到袁绍的传信,刘琰直接就见到了应劭。虽然成功拜师,然而应劭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,叫侄子应?拿来一张纸叫刘琰写名字。

    这是刘琰第二次拿毛笔在纸上写字,写完应劭拿起来一看眼睛瞪的溜圆,甩手留下一句先练字就走了。应?拾起地上的纸安慰道:“没事,开始都这样,慢慢练习。”

    一个六七岁的小孩走过来翘起脚看几眼,笑嘻嘻凑到刘琰耳前压低声音:“诚呆哉。”

    应?一把将小孩拽过来护在身后脸上陪着笑拱手道歉:“舍弟应璩,多有得罪还望海涵。”

    袁绍的面子很大,刘琰和应?应璩一同算做嫡传弟子。除了雇佣一些抄写文员外应劭也没有其他弟子,吃住都在应劭安排的后院单间。应劭这里按说不穷,可偏偏要求三餐吃素,这家人饭量少刘琰根本吃不饱,忍饥挨饿五天回一次家才能好好吃顿肉解馋混饱。

    汉代儒门传承特有一套制度,先有师法而后传承家法,家法由师法而生,任何一个经学家有了师承就算具备师法,学业有成自成一家,弟子传承便有了家法。

    所谓“先有师法而后自成一家,师法溯其源,家法衍其流是也。”

    所学能被称为家法就代表老师非同一般,不说开山立派也得是自成一家,首先要继承和精通师法达到专项传祖莫或讹杂的地步;二一个具备过人本领,自有一套学习理论和独到见解被学术界认可。

    师法家法密不可分,奏对用师法展现渊源,察举看家法追溯流派。师法可以理解为按统一教材授课,学习相对要简单一些,刻苦学习总能达到精通,到这一步做个教授给孩子开蒙没问题。

    家法就是家族的私有传承,汉代没有背叛师门这一说,一旦到了教授家学这个地步,终身就算那个学派的人了。但是不反对再次拜师求教,一派家学不可能涵盖所有,学者们鼓励多拜老师多学多得。

    应劭师从李固一派,马融是古文经学派,李固是今文经学派。汉代经学从李固与马融一代开始矛盾越来越大,两派存在严重分歧。

    简而言之两派分歧之一是对孔子的态度,古派认为孔子是收集者,复述者扮演导师的角色,其言行可以研究思辨但教义不容置疑,具强烈的排他性,独断性,自大且有宗教化趋势;

    今派认为孔子圣人,圣人登霄初步具备神性,将孔子拔高与世俗分离,差别就在这里,中国人对神只充满了实用主义,上午信财神中午就改拜灶王爷,天上神仙千百个孔子算老几,这样就将儒家经典变成同诸子百家一样的普通学术,儒家经典可以改变引申甚至更新重立。

    分歧之二是对经文典章的理解,古派主张训诂,对经典咬文嚼字引申注解;今派注重章句,引申注解必须结合文献的背景和写作结构进行逻辑思辨,这个分歧导致双方对于经典文献的解释截然不同。

    两个根本矛盾久而久之,造成不可调和的冲突,仗着胆子胡说有一点儿类似天主教与新教的关系。老师有言在先此生只有你们三个徒弟,今派仅存师徒四人,学不好就是犯罪。

    先是开宗鼻祖李固遭梁翼迫害被杀,门生故吏牵连颇多,今派遭受第一次打击;其后两次党固再次遭受沉重打击,至今已然没落只余应劭一家传承苟延,这也是袁绍放心把刘琰交给应劭的原因。

    初级课程主要是五经,即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礼记》《周易》《春秋》,刘琰除了《诗经》

    其余学得一塌糊涂,学不好就挨打,每次观摩挨揍应璩小脸煞白跟着打哆嗦。

    进阶课程包括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老子》,今派《十三经注疏正义》,最重要的是李固着作《德行》,里面表章奏议、对策、教令、记铭林林总总十一篇。

    要命的不在课本,今派要求活学活用,不光要展开申论,专题型,论辩型,综叙型,综合型各类论文没完没了,应劭根据不同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写成果论文,自己懒得写竟然要求学生写,不满意还连打带损,就没见过这样丧心病狂的老师。

    学完这些才算入门,秘传家学自此开始,汝南应氏主攻法学,可不是简单学习法律条文,一本《春秋断狱》作纲,《律疏》《律记》《刑明解释》做辅助,通过逻辑文化研究理论,从制度层面剖析法律观,形而上学达到哲学层次。

    这不但要求学生知识扎实,具备很高的逻辑思辨能力,还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,压抑本我升华自我投射超我,以超然客观的状态,静止的孤立的片面追求主观上的哲学境界。

    整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课,偶尔还得学算酬背兵法,稍有不如意戒尺加身照死里打,手心肿了打手背手背肿了打手臂,还是糊里糊涂就打脚底板,敢喊疼加倍。

    要不是有选修课刘琰就疯了,汉代着作相比后世少很多,学生有精力文体两不误,儒生骑马射箭一样不落,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,应?骑马射箭水平一点不差,舞刀弄棒更是不再话下。

    抡大锤是刘琰唯一值得夸耀之处,骨朵铁锤虎虎生风,不是本领多厉害,是应?自诩君子用剑,不屑使用粗鄙的铁锤。莫名想起虞翻,那老小子经常自吹擅使长枪,现在看来多半是真事儿。

    学得越久难度越深,很多时候刘琰根本听不懂,好在应璩也听不懂。按应劭的话说听不懂没关系,上课仔细听认真记录笔记,课余多多温习以后自然就懂了。

    课业结束后应?和外雇文员替应劭誊抄《风俗通》和《汉官仪》。刘琰和应璩一起在小书房里练字,说是书房更像贮藏室,不到十个平方的面积堆满了竹简,两个人挤在一张小桌子上就这样暗无天日的练字。

    “你能不能别摸我!”刘琰放下笔郑重对着应璩说道。她实在受不了了,这个小孩总有意无意摸自己胸部,活生生一个小色鬼。

    “噫。”应璩笑眯眯手指刘琰:“我知道,我知道,我要说出去。”

    “说出去你叔会打死你。”

    “才不会,我是小孩儿,我就装作无意间说漏。”见到刘琰一脸窘迫应璩笑容更甚:“你让我摸,让我摸我就不说。”

    “不要狗脸。”刘琰愤怒转瞬即逝,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道:“说去吧,看丢谁家的脸。”

    小孩闪电一般朝门外就冲,刘琰速度更快一把揪住:“换个条件。”

    “摸。”

    “不行。”

    应璩再次眯起眼睛:“糖给我,我看见你舔了。”

    “那不是糖是药,治病用的可苦了。”

    应璩收敛笑容,一副委屈巴巴的样子:“我告诉他们泼妇打我,就因为写字没我好看,等晚上我就说。”

    刘琰从怀里掏出小布包,看着里面剩余不多的冰糖,咬着牙递给应璩。应璩一把抢到手里伸舌头狠狠舔了一口,眼睛里精光闪烁嘴里发出长长一声啊。

    刘琰瞬间有种感觉,摸摸索索是想偷糖,怕自己不给就先铺垫一番,顾左右而言他其实真正的目的在这儿呢。心机虽深毕竟小孩子不知道轻重,如果吃不到糖估计什么事都干的出,往后自己怕是玩不过他,看来得想办法弄些钱买糖了。

    汉代除了篆字社会上通行隶书,篆字主要用在印章题署上泛用性不广,隶书分古隶与八分,不论是棱角分明纵向取势,还是强调视觉个性,笔法波折笔画末挑。隶书都强调“蚕头燕尾一波三折”严整中国寻找美感,粗犷里透出浪漫。

    蔡邕对八分隶做过简化使得两种隶书区别更加明显,类似当今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区别,作为学者两种隶书都要熟练掌握。

    转眼一年过去每日就是不断练字,听课,记笔记。练字进步很大,已经可以为应劭誊抄《汉官仪》了。但是课业却不行,整日昏昏欲睡左耳听右耳冒。

    要说没学会吧,之乎者也多少能听能说;说学会吧应劭提问要么回答错误要么回答不出。手板没少挨奈何脑子就是不行,学问上逐渐被应璩远远甩开。

    提到应璩让人头大,十天半月就要勒索孝敬,刘?和袁绍每月都给送钱,可冰糖实在太贵砂糖也不便宜,泰山环那边开销也不小,到月末刘琰怀里空空一个铜板都不剩,这个事太丢人还没法跟别人说。

    应劭也不说什么时候毕业,问就是活到老学到老,战场搏杀就是死也痛快,这儿却不一样了,没完没了折磨看不到头儿。

    每天下课应劭都要嘱咐一句所学切不可外传,开始并不知道什么道理,学习深入渐渐摸出门道,应劭这里并不属于学馆,纯粹是自家教授学业。教学内容和社会主流区别极大,很多观点可以用离经叛道来形容。

    除了学问还有些莫名其妙的文章要背诵,每到夜间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念叨躺在床上迷迷糊糊背诵“大汉倾颓,权臣当道。结连党羽,敕赏封罚。败坏朝纲,天下将危。国之大臣,宗室右戚。当念高皇帝创业之艰难,纠合忠义烈士。殄灭奸臣,匡扶社稷。中兴大汉以报皇恩,告慰先皇天灵。”

    应劭要求背诵一字不差,还每个月必考,可全篇上千字刘琰总是会了开头忘了结尾,记住两边想不起中间。

    好在隔几天可以回家一趟,吃完饭刘琰躺在床上唉声叹气,泰山环轻声说道:“别去了吧。”

    “不成啊,要改变总得付出。”

    “有什么好改的?你不总说现在生活很好吗?”

    “忍不住总想搏一搏,三百两黄金总比二十个大钱儿好。”说着手上又开始不老实揉捏面前美人的胸脯。

    “三百两黄金和二十个大钱其实没区别。”泰山环说完笑着甩开刘琰练琴去了。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